同濟EMBA: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觀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定義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還存在很多不同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其一,從背景范圍角度考慮,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專指高等教育發展的背景范圍應是國際性的,不能僅局限于一個國家;其二,從目的角度考慮,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傳播和借鑒先進的辦學方法、措施、途徑;其三,從國際化形式考慮,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開展跨國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學生、教職員國際交流;其四,從國際化活動主客體角度考慮,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客體是單一的,即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系統只作為被學習的客體或施予國際影響的主體,不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系統只為學習主體或被施予國際影響的客體。事實上,這些觀點只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部分內涵的反映,不能從整體上體現出它的本質內涵。因此,單純依據上述觀點來理解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必然是不夠深刻、不夠全面的。為了正確理解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需要綜合多維角度進行思考。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必然性與可能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產生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著其深刻的時代背景,有著其發展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如上所述,高等教育一經產生,就具有國際性,如最早的大學巴黎大學(1150年)、牛津大學(1168年)、劍橋大學(1209年)等,都曾作為國際學術交流的中心。從20 世紀中后期起,高等教育的國際性躍變為國際化,其發展所依賴的必然與可能因素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世界經濟發展國際化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在20世紀蓬勃興起,形成世界范圍內的分工與合作,使世界經濟變成一個整體。 相同的經濟利益已使各國經濟融為一體,國家間的關系日益緊密,相互交織、相互依存,導致了生產的國際化、商品的國際化和市場的國際化。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在時代的感召下,逐步走出“象牙塔”,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邊緣走向中心,追求高等教育社會職能的實現,即致力于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理念指導下的高等教育,必然要反映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和一體化特性,并通過自身的國際化為之服務。
二)世界科技發展的國際化和一體化。科學技術是當代國際競爭的主要武器,誰能掌握最新的、最好的科學技術,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勝利。基于這一意義,為了提高本國的科技競爭實力,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紛紛突破“閉關鎖國” 的樊籠,通過科技人才的國際交流,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研究方法,掌握國際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和信息;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儀器設備和先進技術,在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方面與國外接軌;在一些大型科研項目,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優勢,直接開展國際合作。科學技術的發展給高等院校帶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成為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基地,成為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品孵化中心,成為最新科技信息和國際合作的交流中心。
高等教育順應科學技術國際化要求,必然也會走上國際化的軌道。
三)多元文化的交融。今天,人們已普遍意識到,只有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吸收,取長補短,才能保證世界文化的整體性和統一性,才能促進人類文化的持續發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的傳遞、文化的適應、文化的創造。在大學校院里,各種文化四方匯集和輻散。所以,人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必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得到充分表現,相應就形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立足于文化交融的角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刻內涵,被定位為未來社會培養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全球責任意識,尊重別國文化和他人權利,熱愛和平,熱愛自然的人才。可以說,國際化的高等教育是一種提倡國際理解和世界團結的教育。盲目的民族文化自大與閉守觀念應被摒棄,各國高等教育應在強調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注重向學生介紹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及其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教育的網絡化,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互聯網具有極強的交互功能和巨大的信息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快速通道。現代信息技術的國際化加速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借助互聯網,建立國際性開放大學,開展跨國遠程教學,使大學的設置真正突破時空的限制,具備國際性; (2)各國高校之間建立起廣泛的網絡聯系,交流學校管理或辦學經驗,也使國際間學術交流變得更加便捷; (3)互聯網所帶來的知識信息資源共享,從本質上改變了高等院校發展觀念模式,使之有條件也有必要共同參與推動世界性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事業。
五)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規律。首先,知識具有跨國性和廣泛的普遍性,對知識的傳播和發展以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歷來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高等院校作為人類知識傳播和發展的主要機構,作為科學技術研究的主要實施者,必然要求體現知識的這一本質特點。特別是在現代,憑借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知識的日益全球化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部動因。高等院校應遵循發展規律,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獲取新的知識信息,使自己站在國際學術前沿,從而更好地承擔起傳播和發展知識,發展科學技術,發展人類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其次,高等教育自身質量提高的要求對高等教育國際化起著推動作用。在當今時代,各國高等教育之間及其內部都存在著激烈的生存或發展性競爭,優越的質量作為一項至關重要的致勝武器,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任何一個不想被淘汰的高等院校都對質量情有獨鐘。國際化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方面有著獨特功能,它能提供給高等教育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在互通有無中揚長避短。此外,通過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各國高等教育在它的指導下具體運作,并接受來自國際的監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質量。最后,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要求對國際化的推動。人類文明資源的發展所遵循的是這樣一個軌跡:原始社會的共享一階級社會的私人占有或集團占有一未來社會的共享。高等教育也是一種文明資源(可再生),其發展趨勢最終是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享物。國際化是實現資源共享的主要途徑,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它還能通過國際性資源流動,有利于改善資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質量;同時,國際化還能加快資源再生速度,并且這種再生是一種發展性的資源再生,不僅不會或很少使資源損耗,反而會有所增加。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ziliao/luntan/1440.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