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環境下,不僅成“幾何級”放大了危機的特征(突發性、擴散性等),更降低了危機的“準入門檻”,抬高了危機的“損失天花板”。那么,當企業陷入危機的泥潭,該怎樣跟媒體進行有效的溝通,將“危”轉化為“機”呢?
2015年7月1日上午9:00,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吳旭在中南大學國際報告廳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題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公關》的講座。講座由湖南經視主持人王歡主持。
在美國有多年從教經驗的吳旭教授,深諳中美兩國不同的國情及危機應對策略,其講解也是引經據典,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事。吳旭認為,最好的危機應對是主動防范。一旦危機已經發生,就談不上“策略”了,任何行動都只能是補救措施。基于此,他提出了吳氏“3 Right”原則:Do The Right Thing、Do It Right、Do It Right Away。
如果當事件發生時,在第一時間內,無人、多人應對或是過早地提供了因果和道義的判斷,都是新媒體環境下危機應對的“大忌”。那么,如何才能在第一時間做到“Do it right”呢?吳旭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公眾利益第一、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誠實(不要誤導公眾)、指定唯一的新聞發言人、開通7/24小時新聞中心等9個行之有效的措施。
講座結束后,面對現場聽眾的犀利提問,吳旭教授從容應對,機智回答。特別是對于近期被廣泛談論的uber進入中國市場后的是是非非,吳旭進行了熱辣的點評,并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任正非說:“華為總會有冬天,所以準備好棉衣,比不準備好。”未雨綢繆,做好危機防范,是每個企業都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吳旭教授深入淺出的案例分析和理論講解,為正在探尋企業危機應對之道的同學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zhongnan/78100.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