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濟大學EMBA舉辦的以“探索新常態下中國改革之路”為主題的論壇在同濟大學逸夫樓一樓報告廳成功舉辦。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編、第一財經總編輯秦朔;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資深董事總經理何林波;“中國三部曲”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鄧小平翻譯張維為在各自的 精彩演講后進行了激烈的圓桌討論,并與現場觀眾進行了有效互動。
秦朔(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編,《第一財日報》總編輯)
作為《第一財經》日報主編,秦朔以《雙城記》中那段對時代的著名注解為開場白,然后拋出“中國的‘時’和‘運’”到了”的觀點,并以名義GDP和購買力數據支持,以證明“在我們可見的五到六年的時間里面,我們會看到中國將變成世界第一”。
緊接著,他又談到,雖然中國發展的大方向非常樂觀,但“這幾年來講,整個大家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感受還是非常明顯的”,并且以京東逆襲蘇寧為例,闡明如今時代的劇烈變化會引起眾多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并在分析了與當下背景相似的中國4次創業浪潮(84年、88年、92年、2010年前后)后提出:“那些在這種結構轉換的過程中,能夠順應新的角度的公司,總是能夠得到很大的機會,總是能夠找到很多的風口”。
進而,秦朔先生談到“新”不僅讓人歡飲鼓舞也蘊含著風險,接著他契合本次的論壇主題闡述到如今國際視野下的“新常態”和中國視野下的“新常態”都蘊含著“更多不確定性”,并認為“三期疊加”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是一個快慢問題。結構調整的陣痛,則是一個新舊問題,而“要把握新常態最重要的其實是每個人的新思維和新的心態的問題”。
而進一步剖析,秦朔認為“新常態,我的理解,本質最后是自己如何革新、創新的問題”。
他談到“創新”對于當下中國的宏觀意義:在中國面臨戰略機遇期的時候,必須通過創新來完成整個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要素的驅動到創新的驅動。而完成這種轉變的必要性在于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銳減,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因此,他總結道:我們真正的新常態的核心是中國的創新和有價值的增長,跟中國老齡化以及傳統動力的衰減去賽跑。
而具體到微觀層面,他認為創新性增長的本質是要具有創新性精神,而創新性精神也就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質。而企業家要做出創新性貢獻,未來可發展的空間,秦朔總結道有七大方面:“第一是走出去和國際化。第二是產業本身的升級。第三是在國企改革里面有一些機會。第四是現在特別熱的,信息消費,互聯網、大數據、云,等等。第五個跟衣、食、住、行、游、娛、教、醫、健康、個人金融相關聯的整個服務業的升級跟轉型。第六個跟環保、節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所謂綠色清潔等等這個方向是關聯的。最后一個是跟創意、設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相關聯的非物質化的需求,文化、娛樂,等等相關聯的。”
最后,他認為這些都還是潛在的優勢,要將這些優勢顯性化還需要國家和制度的繼續改革以保證創業機會分布的公平。同時,責任在每個人的肩上。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tongji/82680.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