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教授在天財EMBA教學中心報告廳舉辦了題為“周易與人生智慧”的講座。
陳教授首先介紹了《周易》的形成過程,他指出,在夏商時期人們通常用龜甲或獸骨進行占卜,通常是在火上烤龜甲獸骨,或是在上面鉆孔,于是會產生裂紋,根據紋路的方向來進行預測。通過多次的占卜,積攢了一些經驗,逐步形成了一個占卜的“資料庫”。隨著部落的戰爭和兼并,某一個部落的資料庫越來越大,于是形成了《周易》。
中華民族先民對世界的認識,最早見諸于文字的著作就是《周易》。其中不僅包含占卜的東西,還體現了很多哲學思想,所以用“哲思之原點,巫術之殘余”十個字來概括《周易》的基本性質最為恰當。概括地說,其核心就是承認世界充滿矛盾和對立,在對立因素的變化中找到平衡,實現和諧。
講座的前半部分,陳洪教授主要圍繞“《周易》是一部什么書?”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盡的介紹。陳洪說,《周易》就是一座神秘而完美的“數字/符號”宮殿,它不是文字的表達,而是符號系統,是由十分嚴密的數字關系構成的。其最基本內容是由“2/4/8/64”四個數字組成,“2”是最基本的數字,包括了陰爻“- -”和陽爻“—”,《周易》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陰爻與陽爻兩兩組合,共有四種情況,三個相互組合便有八種情況,于是形成了八卦,將八個符號再次組合便形成了六十四卦。每一組符號的文字解說便形成了《周易》,對《周易》的解釋內容便是《易傳》。《周易》大約在3000年前寫成,在七八百年之后,后人經過對《周易》的不斷解讀,用了二三百年的時間完成了《易傳》。
隨后,陳洪教授從占卜、釋名、構成和作者等幾個方面全面介紹了關于《周易》的知識;不但吸收了以往學者的見解,更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講解中還穿插了各種八卦歌訣和八卦圖的由來,并結合趣味性的舉例,讓講座引人入勝。
《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巨大影響,被儒家稱之為“五經之首”和“理學之源”,道家的陰陽學說更是以《周易》為核心,而傳統的神秘文化如卜筮、堪輿更是與《周易》密不可分。陳洪說,古人對“易”字有三解:變易、簡易、不易,“易”字不僅代表事物在不斷變化,也意味著變化的道理是不變的。《周易》的智慧是無窮的。
談到《周易》的智慧,陳洪認為,最基本的陰爻與陽爻體現了“陰陽看世界”的觀點,“一陰一陽之謂道”,于是將世界用最簡單的道理進行解釋。在《周易》中特別強調了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避免片面地看問題;陰陽不僅是相互包含的,還是相互轉化、相互調和的,這樣就避免了絕對、靜止和失衡的觀點。陳洪舉例說,“從太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陽中有一點陰,陰中有一點陽,二者時刻處在相互轉化的關系中,也是以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陳洪教授從《周易》的卦辭引申到人生智慧和管理、治國之道,結合具體的實例加以分析,其中穿插著古語、歷史事實、現代社會真人真事,更有陳洪教授的親身經歷。如《周易》中的乾卦卦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意味君子應該像天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乾卦六爻中有六個龍,可謂群龍,而每一爻相對于一個人的一生,大概也就是十到十五年的樣子,所謂的群龍無首,就是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中,都不要套用固定的模式,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規律、規則,需要我們遵守。一個走乾卦、當一把手的人,一定要注意階段性調整,不可一味剛健到底。并且列舉了薄熙來的例子給我們參考!在坤卦卦辭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又勸解人們在接人待物時度量要像大地一樣。
陳洪教授說,周易是“哲思之起源,巫術之殘余”!《周易》不僅蘊含著古人的哲學觀念,同時也是占卜、算卦的工具,無論何種占卜形式,其本質都是巫術的一種殘余,是人們運用《周易》預測將來的一種手段,古人對占卜的態度是矛盾的。并且舉出了當年在中央黨校隨機占卜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拉鏈門事件,幽默地說當年只有兩個人關心克林頓,一個是希拉里,一個就是他!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后,陳洪教授以《周易》中的“仁者自多福,智者自多利”祝福大家;希望通過這次講座能使聽眾增加知識,了解傳統,啟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