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EMBA 教育熱點關注:EMBA高價背后有什么?
中國30所高校首批獲準開辦EMBA學位教育,“EMBA”迅速成為高等教育中最新最熱的一個新名詞,吸引了媒體和大眾的目光。這不僅因為它與昔日風光一時的MBA名稱近似,更因為它20個月20萬元的天價。 在熟悉EMBA的時候,有一張漫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抽水馬桶上,一堆堆的美元被扔了進去。EMBA難道果真是金錢堆砌的無用招牌嗎?
逆市而動為哪般
追根溯源,EMBA是英語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縮寫,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在1943年首創,一般稱為“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在國際上MBA薪資逐年下降、中國MBA日益泛濫的背景下,EMBA在中國正式亮相卻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良好開始。目前財大報名者已有300多人,其中不少為50強優秀上市公司中的總裁、副總裁,還有6個博士和2個博士后;財大希望招120—140位“將帥之才”,目前報名情況也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已有100多人競爭50個名額,有的報名者還是從烏魯木齊、呼和浩特、遼寧等遠道而來。
EMBA呈現逆市而動原因何在?
天津財經大學EMBA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需要優秀經理人,在加入世貿的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競爭其實也是優秀經理人的競爭,中國不乏經理人,但是特別缺少世界級的優秀經理人。中國有36萬多家年銷售額在500萬以上的企業,如果每家企業經理群體算3個人(總經理、財務總管、市場總管),EMBA的市場保守估計至少有100萬。
其二,以往MBA教育實行統一考試,嚴進嚴出,不少人想讀卻進不來。統考使得MBA的年齡逐年降低,工作年限也越來越短,職位越來越低。現在,EMBA教育各校可以自主招生,自行命題,確定教育計劃后自己發證,有可能激起中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連鎖反應,實現由國家學位到學校學位的轉變,為出現真正的名校提供了契機。
如今不少成功的企業都是80年代靠著摸爬滾打開始起步的,隨著市場經濟的升級,這些企業正面臨升級的壓力,老板也迫切需要升級。對他們來說,企業年營業額從5萬到50萬的規模很容易,但要將50萬、500萬的企業帶到5000萬、5億,僅僅有膽識是遠遠不夠的。這些老總極需要盡快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MBA多一個E,MBA和EMBA同屬一個序列,兩者究竟有哪些區別呢?
學生構成不同:讀MBA大學畢業工作3年以上,EMBA學生至少8年以上;
職位不同:讀MBA學生職位可高可低,現在大部分職位都比較低;EMBA學生必須是企業、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教師不同:都要有實踐經驗,MBA教師可以是間接的經驗,比如案例教學;EMBA教師必須自己做過企業顧問、獨立董事、總經理等,且教育部規定要有不少于30%的外籍教師?
教學內容不同:MBA是系統地對管理學的核心課程作介紹,比如財務、會計、人力資源、營銷等,EMBA核心課程的課時比MBA要少;它關注的是企業新的問題,如著重介紹zibenyunzuo、全球營銷等。
學習方法不同:MBA講授模擬案例,EMBA強調學員之間的互相學習和溝通。
競爭伊始硝煙已聞
EMBA學生不在財大本部上課,能否保證教育質量?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學費相同,師資也一模一樣,不過是以老師的飛行授課替代學生的飛行上課。如果學員實在抽不開身,可以申請調課,但只限2次,三地的資源可以共享。
雖然,在天津就讀的EMBA學員將在風景如畫的賓館會議室上課,但,這里不及在學校本部上課可以共享百年財大的深厚底蘊、豐富的圖書館資源和講座資源,也沒有必要的網絡條件,但大多數課程是用軟件教學的,用學員自己帶的筆記本電腦就可以完成。當然,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及學期中的部分模塊會在天津財經大學舉行,這樣不會給學員留下沒有在財大上過課的遺憾。
值得注意的是:天財在EMBA招生時采取了錯位競爭,原本可招300人,現在只招120-140人,以后視市場情況滾動招生,一年最多兩次。天財的目標是培養中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兼具國際競爭力的將帥之才,面向中國重要行業旗艦企業的掌舵人。學校對所有報名者有嚴格的背景審查,包括對報名者學位、所在公司、職位、經驗等的綜合打分。
別的學校強調招收年輕有為的高級管理人才,而天財EMBA報名者歲數最大的已經56歲,讀完EMBA可能就退休了,是不是對資源的浪費呢?陸教授如此解釋,這些50歲左右的人是企業真正掌舵的人,他們最會學習,學以致用。他們往往掌握的都是大型企業,更不容許出現決策上的差錯,尤其是關系到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決策,目前,這些企業處在最關鍵的時候。也正因為這些人本身思想上、知識上獲得提升,他們才能用最優秀的人才,才會派其他的管理人員來學習。
為EMBA費用算一筆賬
貴,是EMBA給人的第一印象。
采訪中,不少企業老總都說,他們沒想到學費這么貴。究竟要不要讀尚在猶豫。有的直言不諱地表示,比起MBA,EMBA10—13萬是比較合適的價格,如今動輒20萬的學費肯定有cz因素。
EMBA班似乎變成了“富人俱樂部”。
據了解,EMBA指導價為20萬元,費用中還不包括不少學員飛行讀書(這并不在少數)和星級飯店的食宿開銷,也不含可能出國考察、培訓的交通、食宿等費用。考慮到學員的工作忙碌,EMBA課程設置很科學,一般每月為4天(包含雙休日),這樣算下來,EMBA的收費標準約為2500元/天。
天津財經大學表示,他們定出這個價格,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信心的表示。因為收費高,學員的期望值更高,學校承受的挑戰也就更大,但是他們相信自己的實力能夠做到物有所值。
對于EMBA每天要花數千元左右的算法,陸教授認為是不對的。因為他們考慮的不光是20個月的學習,而是一攬子服務。作為名校,天財提供更高層次交流的平臺、更多的交流機會。和國際上大師級教授、企業巨頭老總的對話、溝通,對知名企業和學員所在企業的考察學習。在EMBA課程結束后,他們考慮組織學員去國外著名商學院和著名企業聽課、考察,差旅費用另計。
23萬究竟是如何算出來的呢?陸教授解釋道,既要考慮成本,還要考慮客戶需求和競爭者的情況。在成本方面,這個學費除了包含聘請老師的講課費、教材和講義費、學校資源(圖書館、計算機房等)使用費、午餐和課間茶點等費用的成本之外,還有許多學校資源的成本分攤。至于客戶需求的還包括品牌,財大的聲望就是一筆無形的資產。如果想去國外進修,因為來自財大,很多知名大學可能“一路綠燈”。大學里許多高品位的講座,在校學生可以免費聽,但社會上同類講座每張票可能就要三四千元。“沒有財大這張入場券,也許你就沒有這個機會。這就是學校金牌資源的支持。”
據了解,EMBA最大的成本投入在師資方面,EMBA的老師,首先必須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求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聘請的這些老師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經常全世界飛來飛去,了解各國的情況,在教學中也會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總的來說,這樣的EMBA師資在國內注定不多。從國外聘請教授都是按國際價格計算,還要支付教授甚至是夫人的機票和星級酒店食宿。
“同桌的你”令EMBA物超所值
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各所學校都使出渾身解數。都會盡最大努力讓學生高價買到的教育物有所值。學生分成小組剖析企業,做贏利總結、績效提升和企業戰略等,這些若在知名咨詢公司做都是一筆大開銷。包括EMBA教育甚至交大十年MBA教育的人際網絡都會令學生感受到一種一直延續下去的附加價值——物超所值。
對于EMBA學習可以擴大自己的人際關系,“學員職位越往高層,這種需求比例就越小,某個知名企業的老總要認識另一個老總,這是很容易的;而一些尚未進入主流社交圈的學員,這種需要更為迫切,本來,他們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和這些知名企業老總相互交流溝通,EMBA就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在報名EMBA者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有的對“人脈說”頗不以為然,認為自己不是富人,對所謂的“富人俱樂部”興趣不大。充電和解決實際問題才是主要的。
有的則非常贊同“人脈”說,他們認為,重要的不是受什么樣的教育,重要的是和誰做同學。他們花巨資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交往結構”。有句話說,過去流行在酒桌上拉關系,現在流行在MBA或者EMBA班上建立同學關系。因為同學關系不是一般的關系,而EMBA的開放式教育方式則促進了同學交往的升溫。要知道,在這里匯集的是中國管理的精英,今日同學關系也許就意味著明日的財富,“同桌的你”、“同班的你”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