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批紀錄片導演,扛著艱辛和壓力,為了展現(xiàn)生活中的世俗之愛,為了那些隱形社會邊緣人物的掙扎、絕望和期待。問他們?yōu)槭裁醋哌@條小眾之路,他說“身體在地我心在天”;他說“看見是改變的開始”;他說“為了賺份尊嚴”,真實的鏡頭令人心中落淚,也令人多份清醒。在此,向他們致敬!
2015年1月17-18日,由上海交大EMBA讀書俱樂部、季風書園聯(lián)合舉辦的《北方天空下——目光所及》獨立紀錄片聯(lián)展活動在季風書園圓滿落幕。三位導演于廣義、徐童、顧桃從北京奔赴而來,和特邀對話嘉賓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湯惟杰,著名自由影評人吳李冰一起,與三場合計450多位觀眾對話獨立、自由和愛。
聯(lián)展第一場,1月17日 12:30-16:30 于廣義導演首先帶來了他的兩部紀錄片《木幫》、《小李子》放映會伊始,由交大EMBA讀書俱樂部會長、季風書園總經(jīng)理于淼開場并邀請導演于廣義先生上臺簡單介紹《木幫》。于廣義導演生長在黑龍江省五?h的一個小林場,冰天雪地里伐木人的生活是他童年最多的記憶。《木幫》、《小李子》和《光棍》,這三部影片被稱為“家鄉(xiāng)三部曲”,已十余次獲得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
在對話環(huán)節(jié),湯惟杰教授點評道:這幾部影片所呈現(xiàn)的生活景象,完全超出了我們所能想象的范疇。我無法想象有一群人在中國東北的最遠端是這樣生活的。1895年開始,就有了靠伐木維持生計的生活狀態(tài); 2005年于導回家拍攝這部片子,離這種生活方式的開端1895年正好是一百零十年。后來當?shù)匾獡Q一種經(jīng)濟模式,于是2005年就成了伐木這種謀生方式的最后一年。把這種現(xiàn)象解讀成脫序,他們慢慢和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脫離了,脫軌了。這一群人如何再生活下去,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那么于導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記錄了這樣的生活畫面。
17日 17:00-21:30,徐童導演在聯(lián)展第二場帶來了他的兩部紀錄片《挖眼睛》和《老唐頭》。徐童導演1965生于北京,1983年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新聞攝影專業(yè)。紀錄片作品《麥收》、《算命》、《老唐頭》,合稱“游民三部曲”。
徐童說:我們有一個宏愿,就是能在全國范圍內(nèi)走。大家知道現(xiàn)在的獨立電影生態(tài)已經(jīng)逐漸萎縮,迫于壓力我們作者應該自己想點辦法,我們想自己往前挪一步,找一些影展,不然我們付出了心血,拍出的片子別人連看都不能看到,這就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
1月18日 13:00—16:30,顧桃導演在聯(lián)展第三場分享了兩部紀錄片《敖魯古雅 敖魯古雅》與《雨果的假期》。顧桃導演生長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旗阿里河,那里聚集著中國曾經(jīng)的狩獵部落——鄂倫春和鄂溫克。2011年獲得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小川紳介獎。作品《犴達罕》入圍第5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并獲得法國讓魯石紀錄片金獎。
吳李冰評價顧桃導演的作品:這是對已經(jīng)快要消失的鄂溫克族的一個緬懷,里面的角色也是一個群體性的,這是一個人類學的紀錄片,我的感覺是導演的風格比較偏向劇情化的手法來展示這樣一種文化,尤其是《雨果的假期》。
本次當代紀錄片聯(lián)展采用公益放映、自由捐贈的觀影方式,觀眾的參與和捐贈都將是對中國獨立紀錄片、對貴州山區(qū)小學圖書館建設的一種支持。
以下是本次捐款公示,此次共有四種捐款渠道:
渠道一:支付寶轉(zhuǎn)賬——小計金額:216.00
渠道二:后臺轉(zhuǎn)賬——小計金額:1248.00
渠道三:現(xiàn)場現(xiàn)金捐款——小計金額:3282.10
渠道四:出售導演畫冊——小計金額:310.00
總計金額:5056.10元。
我們衷心感謝各位校友與觀眾們的熱心捐贈,EMBA讀書俱樂部和季風書園會向貴州畢節(jié)威寧縣黑土河小學捐贈百余本圖書(價值3000余元),連同華益讀書會共同捐贈的一千余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圖書,趕在過年前發(fā)往貴州,祝愿山區(qū)的孩子們能夠在下學期讀上心愛的圖書。EMBA讀書俱樂部也會本著文化分享的精神以及對公益事業(yè)的支持,繼續(xù)開展豐富的高質(zhì)量的文化活動,希望校友們多參與、支持!
來源:EMBA招生網(wǎng)本頁網(wǎng)址:http://www.raf9.com/shanghaijiaotong/7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