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旦大學孔愛國教授來到內蒙古大學2015級EMBA-A班講授《宏觀經濟學》,孔教授以自然明了的話語將繁雜的理論講述簡單化、生動化,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解析出復雜的宏觀經濟學原理,讓人感覺神清氣爽,腦洞大開。
首先,孔教授從“GDP與收入分配”、“CPI與PPI”、“貿易順差”及“外匯市場”四個方面來分析中國宏觀經濟的歷史發展狀況。
“為什么GDP增長速度平均大約在10%,遠遠超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但是很多人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富起來,甚至安全感越來越少?”原因就在于GDP增長背后是巨大的收入差距:
(1)從增長來看,每一輪復蘇所導致的生產領域的非均衡性、分配導致國家與大眾之間的非均衡性、大眾與大眾之間的非平衡性,三者的疊加結果強化了中國經濟的不平衡性。
(2)從就業來看,中國仍約有2億農村勞動力事實上處于失業狀態或潛在失業狀態,農村失業率約高達35%。若想通過城鎮化解決農村高失業率,又面臨戶口制度、投資規模、投資來源等發展桎梏,收入分配懸殊只是當下“過熱”宏觀經濟的第一層“里子”。
(3)近幾年,世界經濟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蕩,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大起大落,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以更激烈的態勢起落,體現生產者的成本增加對物價上漲的影響;對貨幣因素和非貨幣因素的分析顯示,中央政府調控經濟的4萬億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性,而相關部門通過各種稅費調節以及基礎性產品的價格調整等財政政策來影響經濟的空間仍然存在。單一利用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效果有限,財政政策具有產業政策的效果,也必須發揮作用。
(4)此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開始激增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加劇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人民幣陷入尷尬境地,對內貶值的結果是物價高企,對外升值的結果是熱錢流入。
其次,金融改革、投資決策、融資決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國內經濟狀況持續低迷,主要表現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不足,國內貨幣發行量過多,但是總體有效需求不足,投資人對民營企業信心不足且企業融資成本很高,傳統的二元經濟出現問題:國有企業依靠壟斷資源和市場的優勢難以持續,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又相對比較惡劣,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經濟轉型并快速崛起,這種情況下,經濟轉型就成為一個比較長時間攻克的經濟難題。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升級轉型的企業在中央有效針對性的調控金融改革的利好趨勢下,投融資環境改善的最好機會來了。同時,孔愛國教授還說:“如果在實體經濟復蘇的過程中,二級市場過熱,可能會引發金融市場的危機,進而導致政策收緊。如果其他政策不配套,比如財政政策中對實體企業的減稅不到位,實體經濟復蘇太慢,則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不能夠配合,風險會加大。”所以金融改革將從銀行市場、資本市場與外匯市場三方面展開。金融改革體制下,銀行業面臨對內和對外的改革。今年五家民營銀行牌照發放、農村金融改制、互聯網金融興起將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就企業的投資決策來說,最重要的是制定資本支出計劃。資本市場的改革目的是為盤活銀行抵押資產,為證券化提供市場空間,為企業長期融資提供空間。資本市場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通過上市制度改革與多層次市場的傳遞性效果,促進不同層次的企業活躍起來。在外匯市場改革方面,將試水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與自由流動,以此擴大人民幣的話語權,同時防止資本外流。對此習李新政的經濟結構性改革方案中人民幣要在11月份納入SDR,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一關通過,也就是說可以正面回應股市股災問題,甚至重啟IPO市場常態化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完備融資功能、扎實基礎制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第三,孔教授就企業的融資決策來說,銀行仍然是融資的主力,非銀行中介的異軍突起和全球資本市場的選擇將成為未來企業融資的主流。
(1)銀行在傳統業務之外也發生了潛在的變化,比如以通過投資獲取客戶的信息,并通過與客戶建立起長期的多方位交互關系來評價這些投資的“關系型貸款”的盈利前景。
(2)非銀行金融中介類似小額貸款公司發揮了金融創新先發優勢的作用,中國金融市場的特點決定了非銀行金融中介提供了更加合適的期限中介,未來潛力不容小覷。
(3)在選擇全球資本市場上,必須想清楚:“為什么要上市”、“在哪里上市”、“何時上市”以及“現在做什么”。
最后,孔教授從財政、貨幣和增長三個方面對當今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展望,并重點分析了這些政策在當下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1)貨幣政策需要思考的是目前廣義貨幣量如何消化以及新的貨幣需求如何解決;
(2)增長政策需要解決的是“農村—城鎮化”的二元結構以及如何培養企業家精神。孔教授所言:今后的宏觀經濟,應該朝著“改革應當重于開放”、“松綁應當對內”、“政策應當強化企業家精神”的方向前進。
自從聽了孔教授的課后,我也越來越深感必須了解《宏觀經濟學》,必須留心國家與世界的經濟形勢以及各國面臨經濟問題時所采取的一些政策手段,來適應國家的政策和對未來趨勢的判斷,探討中國經濟總體的運行規律,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僅是表象,供需錯配才是實質,因而需要從供給側著手改革。
從“供給側改革”看中國經濟
“供給側改革”最近頻頻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這是習****總書記在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的,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工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同月17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那么,“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neimenggu/75617.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