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夏天,蘇北大地里下河平原的田野上,一個年輕人注視著一片金色的麥田,有些出神。
這個年輕的生產隊長就是日后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曙明。30年后,他的學生就像田野里的麥子一樣瘋長。
1981年3月1日,已經進入南大工作的趙曙明被選中赴美進修,并且獲得了加州克萊蒙特研究生院的獎學金,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
克萊蒙特研究生院的院長也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趙曙明在管理學科方面天賦的人,他勸趙曙明讀管理,那是1981年,計劃經濟尚主導著中國的社會生活,趙曙明婉言謝絕了院長的建議,“學了管理也不一定會當上管理者。”
求學往事
時光荏苒,1983年,趙曙明從美國回到南京,不久之后,在中華大地上啟動的城市改革開始令這個華東的經濟重鎮(zhèn)計劃經濟的寒冰逐漸消融,特別是蘇南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萌動帶來的對于企業(yè)管理的需求讓趙曙明開始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我要去學管理!”這種信念像一把大錘擊打著他的心房,許多年以后,趙曙明將這種沖動歸結于使命感:“我們那個時代,有很多選擇,但不論做什么,使命感很重要,有使命感才能使自己活得更充實一些、愉快一些。”
1987年,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助理的趙曙明作出了一生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抉擇,再度赴美國留學,師從現(xiàn)代管理學宗師德魯克教授和舒斯特教授,專攻高等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
在選擇這個專業(yè)的時候趙曙明并沒有想這么多,他的理由很簡單:“這個專業(yè)對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人是可以塑造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怎樣引導、塑造人。”
在美國師從德魯克的經歷讓趙曙明在管理思想和學者道德方面受益頗深,“他講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直到今天,德魯克這些類似的基礎信念還在影響著趙曙明,2005年,德魯克先生辭世,趙曙明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生命的密度要比生命的長度更值得追求。”
知行合一
這段求學往事使日后趙曙明在作決策時,更關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融合策略。
“我們在教師引進、教材建設,包括學科發(fā)展、科研選題、人才培養(yǎng)、社會活動方面一直強調國際化和開放型的理念。”南京大學商學院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密蘇里大學的管理學院合作辦學,每年派5~6名教師到哈佛商學院、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等去學習案例教學法。
“國內一流的商學院大多數將國際化作為當前的努力目標,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怎樣處理好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我們也需要培養(yǎng)熟悉、了解國情,并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有效的管理者。”
在趙曙明看來,商學院教育實際上只是從理論上和理念上教授工商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技能。而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則正印證了德魯克的話——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論是企業(yè)家還是職業(yè)經理人,都需要具備知識、見識和膽識。任何管理者如果沒有知識,是無法管理企業(yè)、駕馭市場的。而有了知識還不夠,他們必須把學來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見解;這還不夠,他們如何把它運用到實際中去,要大膽地實踐。”
發(fā)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nanjing/32284.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