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國務院學位辦授權國內30所院校開展EMBA教育算起,EMBA在國內的發展已步入第二個10年。時至今日,EMBA之間的競爭不再是關起國門、幾家商學院排座次,而是要和國際上一流商學院“對表”,在世界版圖上找到中國商學院的準確位置。(同濟大學EMBA招生簡章:www.china-b.com/emba/daxue/tjdx.html)
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商學院有沒有趁勢而上,將中國經驗納入EMBA教育?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本土商學院是否有能力為我們的EMBA學員提供和市場同步而非滯后的教育——這一點,正是衡量商學院辦學是否成功的“試紙”。
從被動“跟”到主動“走”
從10多年前制作第一份EMBA學員招生簡章開始,我親眼見證了EMBA學費漲價的過程,從最初20萬元人民幣上下,到如今翻一番還不夠。其標價幾乎和世界排名前列的商學院不相上下,但我們要問的是:我們本土商學院為EMBA學員所提供的教育品質是否也提高了一倍?
對于這個問題,應該辯證看待。有人說,國內商學院的辦學已充斥泡沫。一個不爭的事實是,EMBA招收學員的結構在變化。EMBA是一種特殊的學位教育,根據最初的定位,招生主要對象是高級管理人員。從目前的實際招生情況看,部分商學院為了搶生源,已經開始“降格以求”。
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從步入國內商學院教育發展的第二個10年開始,一些本土商學院提供的EMBA教育,其水準已經在逼近國際頂尖的商學院。本土商學院已經告別了“邯鄲學步”的階段,而是努力根據本土的實際主動創新,并初步具備了“走出去”辦學的能力。
另一方面,本土商學院也開始收獲“墻內開花墻外香”,逐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口碑和品牌。能做到這一點,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本土商學院在第一個10年的積累中完成了一次質的跨越:已經具備了“洋土結合”的創新能力:我們提供的EMBA教育不再是不接地氣的舶來品,而是能夠契合國內的商業生態,因材施教。
去年,同濟大學EMBA組織學員與臺灣中山大學聯合組隊參加臺灣九所大學聯合舉辦的“2012EMBA商管聯盟高峰會”。真正“走出去”后發現,同濟大學EMBA是唯一一所受邀的大陸院校。到了今年,大陸地區除同濟大學外,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都受邀,與臺灣院校組成聯隊參賽。
這些例子都說明,包括同濟在內,國內的商學院正在壯大。
從放“馬后炮”到做“馬前卒”
一流的商學院,到底應該給學員提供什么?是新知識、新理念、新觀念、新的成功案例還是別的?
EMBA教育的真正目標是提升學員的領導力。毫無疑問,一位領導者今天的戰略思維決定著這家企業的未來興衰。一位企業家今時今日所取得的成功,是對其過去一段時間的戰略發展和企業管理理念的肯定。但是企業的興盛能維持多久?如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探索摸索的過程中,同濟給出的答案是:必須提供和市場發展同步甚至是超前的教育。EMBA教育的過程,其實是導師和企業家來共同研究、探討未知的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我們應該更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思維,尤其是要提供包含前瞻意識和超前內容的教育,以期對學員今后的經營、決策有所幫助。
EMBA學員本身已經具備一定的實踐經歷和企業管理經驗,如何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整體領導素質?原臺灣中山大學商學院吳仁和院長對大陸EMBA教育的分析很具有借鑒意義。在他看來,大陸企業家在改革開放之后迅速成長,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摸索階段,第二個是管理階段,第三個是企業文化塑造階段。眼下大陸的許多企業正面臨著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重要時期,所以,許多企業家紛紛加入到再學習的行列中來。他的研究表明,大陸許多企業家與國際大企業的企業家比較,需要加強完善幾方面的能力,包括創新能力、制度設計能力、戰略思考能力、文化塑造能力和員工培養能力。
因此,EMBA教育鍛造企業家的領導力,其實是在為中國下一步打造更多的國際型企業在做準備。
那么,應該通過怎樣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同濟的做法是,帶著學員“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今年9月,同濟EMBA的移動課堂搬到了臺灣。除了授課講解臺灣企業的經營之道外,“游學課程”讓學員們交口稱贊。此次,我們讓學員走訪臺灣知名度最高的企業“頂新集團”,深入學習臺灣企業如何與中華文化軟實力相結合發展的生動的課程。
比起一些歐美知名跨國企業,“頂新集團”被我們認為是更具參考和學習價值的案例。其企業文化根植于中華傳統的儒家思想,將勤儉學習、孝悌傳家、誠信助人、務本踏實、創新開創等傳統為人處事之道,匯入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之中。通過深入走訪,結合案例講解,學員對于一家企業如何從華人文化價值觀的角度切入,結合現代工業文明的管理思維,走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有了直觀深刻的感受。
學院派與實踐派的無縫對接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EMBA不僅是一種特殊的學位教育,也是一種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教育,即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拿捏一個平衡點,在提升學生理論水平的基礎上增強其實踐操作能力。
從開辦至今,有一種觀點即認為,EMBA的授課對象都是企業高管,他們不需要“空對空”的理論,缺的是實打實的商戰“寶典”。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國內眾多商學院的EMBA教育非常強調案例教學,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拿西方的案例做樣板,在課堂“解剖麻雀”給學員看,并認為這樣的教育形式緊貼EMBA學員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商學院甚至強調,自己不是“學院派”,這似乎是要向學員發一個明確的信號,課堂上是不會有純理論的“灌輸”教學的。
但辦學實踐告訴我們,“學院派”不能棄,“實戰派”不能無。所謂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具有引領性的行為。辦學者和學員的關系,并不是商家對待客戶那般的“純服務”關系。所以,在同濟EMBA辦學過程中,無論是模塊化教學、移動課堂,還是更多其他的授課形式,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理論和實際以最合理、最有效、最科學的方式聯系起來。也就是說,我們的EMBA課堂并不是純本本的案例教學,也不是大家圍著一些成功的或失敗的案例做評點。而是幫助學員學習經濟和企業管理等領域的前沿知識,相當于是在造房子之前打牢地基。另一方面,我們也鼓勵學員逆向思考,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考量自己的實戰經驗,這些真實的實踐是否是對某些具體理論的證實、證偽還是修正?相信在這樣的思辨學習中,EMBA教育會讓更多的學員有真正的收獲,接受教育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自我研修和做足心理準備的過程:讓企業從“大”變“強”,我準備好了。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kaoshi/jiaoyu/1930.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