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7月首批30所高校獲國務院學位辦EMBA教育資格至今,EMBA在中國發展已超過十年。作為一個洋品牌,EMBA在中國發展迅速,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本土化特色,以至于《金融時報》評價中國是全世界讀EMBA最熱門的地方。隨著中國EMBA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商學院EMBA班也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現狀。www.raf9.com/
EMBA教育帶動圈子文化
2012年下半年至今,全國各地商學院EMBA的十周年慶典接踵而至,平均每月達近10家。如果從2002年7月國務院學位辦首批EMBA項目算起,EMBA至今在中國發展已超過十年。
EMBA的全稱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直譯為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作為一個洋品牌,EMBA在中國的十年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一些本土化特色,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圈子文化”。僅以學員身份為例,在長江商學院,主要以民營企業老板為主;而在中歐商學院,更多的則是外企高管。
趕集網CEO、聯合創始人楊浩涌是中歐商學院學員,他說自己讀EMBA主要基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想學習一些東西;另一方面是希望認識更多的商界精英,拓展人脈。我是做互聯網起家的,需要與不同領域的人士打交道,選擇中歐,是覺得其教師團隊更國際化,校友、學生更本土化”。
“其實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圈子,商人也一樣。跟熟悉的人做生意,心里總會踏實一點。同學之間,最容易建立信任,所以大家都慢慢聚攏到這個圈子來了。”在解釋EMBA教育的“圈子文化”時,《商學院》雜志副主編王丹如此說。
經濟利好促使EMBA繁榮
與國外EMBA相比,國內EMBA與其最大區別在于,它不需要參加GMAT(一種被廣泛應用到工商管理碩士入學的標準化考試),學員入學沒有硬性指標,考試也以面試為主,由考官現場出題,但是,國內EMBA通常會要求學員有五年或者十年以上管理經驗。換言之,國內EMBA更看重學員在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作為權威金融媒體,英國《金融時報》(FT)多年來一直關注全球商學院評估,在最新一期的EMBA項目排名中,中國有5家商學院位列榜單前15名。《金融時報》曾評價中國是全球EMBA最熱門的地方,而十年來EMBA為中國商界培養的高端管理人才數以萬計。
對于中國的EMBA熱,中國EMBA社區負責人谷芃分析稱,這與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有關。“EMBA里的學員都是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他們是中國經濟精英的代表。可以說,世界經濟看中國,中國經濟看EMBA。”谷芃說。
“任何一個社會生產制度與教育制度都是有聯系的,社會的演化與這兩方面是同步同構的。所以說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生產實踐是同步的。從引進、借用、模仿、實踐,到21世紀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EMBA經歷了一個本土化過程,這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中心主任馮云霞說。
生源現狀冰火兩重天
EMBA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學費也水漲船高。例如長江商學院EMBA班,2010年學費為58.8萬元;2011年為62.8萬元;2012年則漲至65.8萬元。就連同濟大學、西安交大、廈門大學等從不力主漲價的“釘子戶”,也在2012年開始大幅提價,如同濟大學甚至漲幅近25%。
對于EMBA“身價”的上漲,谷芃認為這與市場供需有關。“盡管如此,中國學員讀EMBA的熱情仍高溫不退。以清華大學為例,2002年剛開始辦EMBA的時候只有兩個班,2006年的時候增加了四五個,現在則增加至10個左右。”
目前國內開辦EMBA項目的院校,開始出現井噴。2002年僅有30多所高校開班EMBA項目,十年后該數據增至64所。
“EMBA靠的是口碑和名氣,隨著準入門檻的不斷降低,高校EMBA勢必會出現激烈競爭的態勢。在此情況下,高校EMBA生源也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狀,名校會年年爆滿,一些中低水平的EMBA院校卻乏人問津。”谷芃說。
2012年,中歐商學院招收了700多個EMBA學員;而東北某所地方高校的EMBA項目盡管只有不到100個名額,卻仍難以完成招生計劃。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kaoshi/jiaoyu/1492.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