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晚6點半在暨南大學管理學院219課室劉大洋先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極具人文底蘊的講座——國學管理智慧。劉大洋先生是經濟學學士、傳播學碩士、管理學博士,是領導藝術與戰略思維的研究者和EMBA《領導學》課程的講授者。在他詼諧幽默的歷史文化演繹中將國學精髓緩緩鋪陳開來,為在場的師生們借鑒傳統智慧進行企業管理,提供了諸多寶貴的思路。(暨南大學EMBA招生簡章:www.china-b.com/emba/daxue/jinandaxue.html)
劉大洋先生通過巧解自己的姓氏“劉”字,拉開了講座精彩的序幕。伊始,“見賢思齊”這句出自《論語》的名句,也被他運用到企業管理中,他認為“見賢”即視野,分為宏觀和微觀,一個企業有什么樣的未來很多時候在于你的視野,而“思齊”則被他剖析為悟性,即人腦價值,就是為何我們能戰勝比我們強大的事物。“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劉大洋先生表示做到這兩點當一個好的領導就足夠了。
接下來他從道、術兩方面梳理了中國國學的脈絡,將傳統管理智慧娓娓道來。
劉大洋先生認為中國的周易位于人類文化的巔峰,這個世界是不斷發生改變的這一觀點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被提出,比西方社會要早很久。而諸子百家爭鳴的先秦文化孕育了各色不一的管理智慧。儒家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管控體系,在政治、社會、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所構想,三省六部幾把手都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配合得極為和諧。道家提倡“無為而治”,折射到現代管理上就是教會我們用人之道,要求高層領導對自己的主要助手要進行人性的判斷。他表示在企業初創時可以不太在意這一點,但是當企業規模龐大時,德是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劉大洋先生重點介紹了法家,他認為這是做管理最需要的智慧,即勢、術、法。勢又可分為布局和謀勢,前者為主動,后者則在被動中尋求主動,二者通過努力將最壞的情況消滅到最小。術只能藏在自己的心理,切記與他人分享。而法是制度,企業的核心正是制度,他在例舉商鞅變法卻最終死于自己定的制度上這一事例時,詼諧地說道:“一個連自己都不留下后路的制度是好制度。”同時,他告訴在座的企業家們,制度一定要讓每一個員工都記清楚,新員工培訓一半的時間要用來講制度,講制度的一半時間是用于講懲罰制度。
管理二字由來已久,最早出現“管”字的是在“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左傳·僖公三十年》)”中,而最早出現“理”字的是“玉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何氏》)”。劉大洋先生自此引出“管”所蘊含的幾大要點,一是要和,講求人格魅力;二是要姿態低,領導對下級只能提一次問題,要保留時間自我思考,也給他展示的機會;三是要包容。他形象地例舉了劉邦、樊噲和韓信的故事來佐證劉邦最終能成為一代帝王,韓信卻無緣領導權的緣由。
最后,劉大洋先生還笑談了一些觀人方法,如看人的眼睛,明亮則聰明;手彈動過快表示腦子轉得太快等。通過《好聲音》評委那英和劉歡的對比,他認為像那英那種做事干脆利落,在企業適合做銷售,而像劉歡這樣的舉輕若重、習慣獨處的人則適合做財務,頗有見地。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jinan/81148.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