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復旦大學EMBA名師講堂走進杭州。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劉杰教授作為主講嘉賓,以“電商發展新趨勢及企業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精彩演講。他以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為背景,用豐富的實例和幽默的語言解析了當前環境下企業的發展前景與應對策略。
劉杰教授現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復旦EMBA課程教授,主要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研究與實務。同時他還擔任過上市公司上海同濟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上海物資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神州奧美獨立非執行董事等,具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
劉教授用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開始了主題演講:企業的目的是什么?在與現場企業家簡短互動后,他總結道,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市場永遠存在,不斷滿足客戶的需求和創造客戶的需求才是企業開拓市場應有的理念,也是企業整合資源的基本出發點。
客戶的需求受到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對客戶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互聯網,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呢?可以說互聯網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幾乎都有巨大的影響。劉杰教授進而進一步闡述了互聯網發展對管理新思維的影響。
第一個是快速。隨著手機、微信等智能終端及其應用的普及,信息傳播的速度在不斷地加快。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就不能等條件都具備的時候再去推新產品,稍微慢一拍,就會錯失機會。像小米手機、蘋果手機等,半年或一年就是一個新產品,就是為了快速搶占市場。
第二個是合作。以前的企業管理注重競爭,而現在的社會背景下大家更講究合作。馬云、馬化騰、馬明哲合作開保險公司,百度、騰訊和萬達合作成立電商公司,他們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創造客戶。通過合作,將不同的客戶、不同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對客戶滿足度更有效。合作可以帶給企業更多機遇。
第三個是開放。以前企業的發展受到自身擁有的資源限制,而現在轉變為以全球資源為企業戰略的邊界,把更多資源整合起來。中國電商的發展經驗就說明,企業要看準市場需要什么,就整合什么。所以企業必須要開放,而且將來企業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
只有將企業流程開放出來,才能體現出快速、合作和開放的特點,這就要求想辦法改變思路,把企業變成平臺型企業。在這個平臺上,消費者、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等共同合作,不僅僅是互聯網企業要變成平臺型企業,一般企業都要有這樣的模式。企業要緊跟時代,不然會被淘汰。
接著,劉教授以阿里巴巴、順豐和復星三個案例,分析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阿里巴巴是一個商業平臺,2013年5月16號成立菜鳥網做物流。順豐速運是做物流快遞的,而順豐優選是做商業的。復星是做醫藥實業的,它現在領頭宅急送做起了物流。這些例子都在傳達一種趨勢,那就是:跨界。
通過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就可以發現,在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中,建立了信任,客戶才會購買,讓客戶滿意,客戶才會重復購買。電商的核心其實最終落在了商品的價格和物流上,也就是供應鏈,管理好供應鏈才有可能確?蛻舻男湃魏蜐M意。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任何商業活動都或多或少地和電商相關,總的來說,企業需要快速、合作和開放的思維并建立這樣的平臺。而未來電商的趨勢就在于供應鏈的整合和優化。
在隨后的問答互動環節中,杭州的企業家們就小米發展品牌方式、微店發展前景等熱門問題紛紛提問,劉教授都一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