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一個鮮活的標識;蘋果,一種時尚的表征;蘋果,一個成功的代名詞……2000年,一個白色的蘋果圖標突然映入眼簾,隨即人們開始紛紛購買蘋果產品。iPhone手機的出現,更是掀起了一股“蘋果熱”,我們也由此聽說了喬布斯這個名字,那么喬布斯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怎樣帶領蘋果這么迅速的走向成功的呢?10月25日,大工管理講堂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杜志挺教授主講的《喬布斯,蘋果計算機,網絡效應》,為大家揭開了其中的謎底。
眾人皆知,史蒂夫·喬布斯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企業家、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前行政總裁,從1976年與朋友成立蘋果電腦公司,他陪伴了蘋果公司數十年的起落與復興,先后領導和推出了麥金塔計算機、iMac、iPod、iPhone等風靡全球億萬人的電子產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乃至生活的方式。喬布斯的職業生涯能夠如此光芒四射與其對科技的執著追求與不斷創新密不可分,而“蘋果”產品的成功則是“網絡效應”的外在表現。
網絡效應,在經濟學中稱為網絡外部性,是指信息產品存在著互聯的內在需要,這種需求的滿足程度與網絡的規模密切相關。如果網絡中只有少數用戶,他們不僅要承擔高昂的運營成本,而且只能與數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經驗。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這種不利于規模經濟的情況將不斷得到改善,所有用戶都可能從網絡規模的擴大中獲得了更大的價值。此時,網絡的價值則開始呈幾何級數增長。受“網絡外部性”影響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iPhone手機。如果不能打電話給別人,或者你想要交談的那個人沒有購買iPhone的跡象,就根本不會有人去買。此種情況同樣適用于書,傳真機、電子郵件、手機、信用卡、借記卡以及其他同類事物。這樣一組用戶就形成了某種網絡。缺乏網絡的支持會阻礙一些特定技術的發展,那些沒能成功組建網絡的企業經常會在這種類型的市場中遭遇失敗。一個網絡的價值,與網絡中的節點數成正比。蘋果公司就是抓住了“網絡效應”的這一特性,才能在眾強林立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推陳出新,從而牢牢把握住市場先機。國內,騰訊QQ是因“網絡效應”而成功的最典型案例,雖然很多人對QQ充滿抱怨,卻放不下這個小小的IM軟件,因為那幾乎等于一個中國網民的大部分網上社會關系。
喬布斯,一個傳奇式的天才人物;蘋果,一個關于成功的神話般的案例,這或許是人們對喬布斯與蘋果公司的刻板印象。在杜教授的港式幽默及細致的講解中,我們了解到任何的成功都不是沒有原因的,英年早逝的喬布斯并非是絕對意義上的天才,他的成功是源于對自己信念的堅持和對科學技術的不斷探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喬布斯之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dalianligong/78366.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