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一文化沒有宗教,相伴人類社會產生又世代相傳,宗教自有其正面的意義和價值。佛教傳入中國2000年來,同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發生碰撞、融合,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學哲學、倫理道德、價值理念等各方面產生了很大影響。
2010年7月22-25日,長江商學院后EMBA人文課程第二模塊“佛教:認知與體驗”在無錫靈山梵宮開課。靈山梵宮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舉辦地,總建筑面積達7萬余平方米的恢弘建筑與寶相莊嚴的靈山大佛比鄰而立,獨具特色的建筑格局匯集了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的建筑藝術于一體,是研習佛教的極佳場所。
課程第一天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國傳統文化博士研究生班導師,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樓宇烈教授授課。樓宇烈教授首先從佛教的起源講起,在對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和演變過程做全面介紹后,重點講授了漢傳佛教的核心教義,從漢傳佛教的生命觀、世界觀,一直延伸到佛教追求的解脫境界等學員最為關心的佛教內容。樓宇烈教授的授課邏輯性強,在生動地講解中實現了宗教知識與身心修煉的融合。
第二天授課則特別邀請了兩位修行深厚的高僧授課,分別講授“現代佛教的轉型與走向”以及“戒律與修行”內容。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圣凱法師一直致力于佛教的國際弘法,經常于世界各地講學。當傳統佛教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發生沖突時,佛教是否不再具有普世的價值和信仰的力量?針對這一問題,圣凱法師首先以“少林寺”為例引出佛教現代化的“根機”轉變這一話題,指出這是市場經濟時代和網絡時代環境下大陸佛教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以及民主法治化的現代社會與佛教倫理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但越是全球化,越是信仰缺失,宗教對于社會發展和公民覺醒的作用也就越大,佛教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必將得到更多的重視與認可。
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濟群法師則把授課重點集中在生命的發展與管理——戒律與修行這一話題中,他指出學佛有三級目標,初級目標以成就人天善果為目的,中級目標以成就解脫為目的,高級目標以圓滿生命為目的。人有各種心理和念頭,由此導向不同的人生結果。在生活中了解心念、行為對于生命發展的作用,選擇善的念頭、正見與正思惟對于人生抉擇顯得尤為重要。“戒律與修行”這一話題蘊含了很多生命哲理,學員感到很有收獲。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changjiang/66541.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