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EMBA:廣西計量儀器制造的開拓者
“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對社會責任的積極擔當,讓北大人心中一直有一份無法割舍的西部情。建國初期,北京大學就開始援建內蒙古大學,建立了“手拉手”協作關系,上世紀90年代先后與云南、內蒙簽署了合作協議。長期以來,北京大學支援西部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止。
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北京大學支援西部建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寬廣的平臺。北京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充分發揮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通過多種途徑,動員全校各部門和院系形成合力,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全力支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建設。
回首歷史,在心系西部、服務西部的道路上,北大人薪火相傳、英才輩出。從人跡罕至的叢林大山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從漫天黃沙的大漠戈壁到廣袤無垠的內蒙古草原,都留下了北大人奉獻的足跡。十幾年來,北大已經有數百名畢業生到西部基層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深深扎下了根。
為展示在西部工作的北大校友風采,北大新聞網與團委共同推出專題——“西部放歌”,輯取其中的部分位代表,記錄他們在北大學習成長的心路歷程、在西部辛勤工作的感人事跡,彰顯北大人造福人民、服務社會的優秀傳統和不畏艱苦、扎根西部的奮斗精神。
曹一鳴,男,1939年8月出生于山西靈石縣,漢族,中共黨員。1959年至1968年就讀于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現任廣西專家咨詢服務協會副理事長。
1968年,在北京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礦業學院機電系任教。1968年至1975年在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公司工作。1975年至2000年在廣西南寧市廣西計量儀器廠工作,歷任車間主任、副科長、副廠長、黨委書記、廠長等職,兼任廣西技術監督局黨委委員、廣西儀器儀表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
曾獲廣西科學大會“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國家技術監督局“有突出成績的計量工作者”、廣西區直機關黨委“優秀共產黨員”、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全國技術監督先進個人”等稱號。
在祖國的南方,有一座時尚、靚麗的都市——南寧。暖濕的氣候讓這里四季常綠,低矮的灌木、兩三米高的果樹,還有筆直高大的大王椰分層次地裹挾著道路通向遠方。邕江曲曲折折,從西向東,像技藝高超的舞者拋出的長袖,舞動在南寧這一方美麗的土地上。
在城市的東方,一灣狹長的湖泊嵌在林立的樓群中。當年的廣西計量儀器廠和廠職工家屬區就坐落在這些樓群里。儀器廠的職工們在自家的陽臺上可以遠眺城市新區的繁華,可以俯觀南湖的靈秀。曹一鳴在這里工作了25年。
懂事少年結緣無線電
曹一鳴1939年生于湖南沅陵,是家里的長子。1944年因父親工作調動,舉家遷到廣西桂林。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從桂林避戰去往貴陽,抗戰勝利后回到桂林,又于建國前混亂的局勢下遷居到了南寧。年幼時便經歷疲憊的奔波和周遭的大變遷,他見識到平民的疾苦和父親支撐全家生活的不易。
上初中時,曹一鳴就與無線電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候,有個同學做了個礦石收音機,帶到班上展示自己的“稀罕物”,學生們圍成一圈嘰嘰喳喳,而他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同學擺弄收音機,聰慧的他很快就弄懂了原理,好奇心驅使他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只是零件都需要高價購買,一套零件買下來幾乎要花掉一個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這原本不是件難事,他父親多年在銀行系統工作,扎實的業務能力和資歷使他的工資遠高于一般職工的收入。他知道父親會支持他。可是父親一個人的工資要養活八九口人,還要補貼山西老家的親戚。作為長子,曹一鳴不愿給家里增加負擔。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raf9.com/beida/22609.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